歷史典故:孟母
來源: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:奧數網整理 2019-05-03 21:22:32

歷史典故:孟母
孟母是是一位頗有見地,善于教子的賢德女性。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“亞圣”,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人,多得力于這位母親的教育。《三字經》中有“昔孟母,擇鄰處;子不學,斷機杼”的傳誦名句,孟母的“三遷擇鄰”、“斷機教子”等膾炙人口的故事,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,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。
孟子名孟柯,出生于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北的鳧村(今屬于曲阜市)。《列女傳》記載,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。游戲、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,由于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,因此,孟軻與其他孩子就“為墓間之事,踴躍筑埋”。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,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、掩埋死人的游戲。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,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,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。
孟母決定搬家,帶著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。廟戶營村位于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,當時,這里是一處繁華的集鎮。孟軻置身于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,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戲,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,討價還價,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。孟母覺得這里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,這樣下去,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。
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,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。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。這所學宮位于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,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,后人稱它為“子思書院”。后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。孟母想,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,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,長大以后讀書也方便。母子搬遷到這兒后,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里的瑯瑯讀書聲所吸引,常到書院里跟著學習詩書,演習禮儀。孟母很高興自己終于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,從此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。后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,隨子思的弟子學習,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。
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遷一樣是母親教子故事的典范。孟子雖然天性聰穎,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。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后,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,貪玩的本性難移,有時就逃學,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。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,孟母正在織布,知道他又逃學了。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,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。孟子問為什么要這樣,孟母回答說:“子之廢學,若吾斷斯織也!”,教育孟軻,學習就像織布,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。只有持之以恒,堅持不懈,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,才能成才,不可半途而廢。逃學就如同斷機,線斷了,布就織不成了,常常逃學,必然學無所成。
孟軻幡然大悟,從此勤學苦讀,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,終于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。孟母對于家庭一生操勞,盡管孟子已經長大成人,但對孟子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松過。在齊國,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,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鐘酬謝孟子,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。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,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。
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,對兒子說:“故年少則從乎父母,出嫁則從乎夫,夫死則從乎子,禮也。今子成人也,而我老矣!子行乎子義,吾行乎吾禮。”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,孟子隨離家周游列國,受到了各國的空前歡迎,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。
就在這個時候,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,在親眼看著兒子成功的時刻,滿懷著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,一病不起。在歸葬故鄉的途中,沿途經過的地方,無論民眾官員,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,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。
在山東鄒城市北20里的馬鞍山麓,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靜穆莊嚴,時刻吸引著一代代景仰這位偉大母親的人們。
相關文章
- 小學1-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
-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
- 小學1-6年級數學天天練
- 小學1-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
- 小學1-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
- 小學1-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
- 小學1-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
-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
- 小學1-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
- 小學1-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