奧數 > 小學資源庫 > 說課稿 > 小學語文說課稿 > 五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 > 正文
2018-08-28 12:42:05 下載試卷 標簽:北師大版語文 五年級上冊 說課稿
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《紅樹林》語文說課稿
《紅樹林》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以“奇觀”為主題的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。文章從“遠觀、近賞、繁殖、精神”四方面介紹了海南島瓊山猶如仙境一般的海底森林——紅樹林。從語言文字看,文章詞精句簡,從篇章結構看,文章段落清晰,層次分明,是一篇寫景佳作。
文本把握紅樹林乃世間罕見奇景,我國僅有南方少數幾個省區的沿海有所分布,如何引導學生從文章語句中讀出畫面,走進陌生的紅樹林,了解罕見的紅樹林?對本文的教學,我準備抓住文中“絢麗多姿”一詞和本單元主題“奇觀”的奇兩個“點”為突破口,帶動文中關鍵句段這些“線”的學習,進而展開對全文“面”的理解和掌握。讓學生深刻感受紅樹林奇特的景觀,強大的生命力,偉大的奉獻精神。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:
1、 自學掌握本課生字新詞,培養學生自主運用工具書辨字解詞的能力。
2、 能運用列提綱的方法梳理文章層次,培養學生分析理解,概括表達能力。
3、 理解課文內容,感受紅樹林的美麗與奇特,培養學生默讀、精讀、感情朗讀、感悟、想象、表達等多種能力。
情感和價值觀:
引導學生從紅樹林“天下奇觀”的外形美和無私奉獻的內在美中受到感染,引發學生對外在美和內在美的深入思考,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。 重點、難點:
1、 以列提綱的方法梳理文章層次,把握課文主要內容,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。
2、 從景觀、繁殖、精神三方面來感受紅樹林的奇,并從其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中情感受到熏陶,是本文的教學重點。 課前準備讓學生準備旅游時拍攝祖國大好河山,風景名川的照片,為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提供資料。 教學環節
一、 初讀課文、整體感知、理清層次
開課伊始,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見到過的樹林,以此對比著引出本課內容:“世界上除了我們常見的樹林,還真實存在著別有一番風景的海底森林,又叫海上森林——紅樹林。(板書課題,播放視頻) 視頻的觀看,既讓學生對紅樹林有了初步的了解,又激發了他們探究課文的興趣。那就趁機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通讀全文,自學生字、新詞。
掃除了閱讀障礙,我會以“文章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紅樹林?”這個問題,引導學生再次瀏覽全文,理清層次、列出提綱。
對于提綱的列舉,不求統一的標準答案,只要學生語言恰當,列法合理,我都會給予肯定。教學雜志中的這樣一句話曾引起我深深的思考:“語文教學是以“人”的發展為本,還是以“本”為本?我們應當把人的發展作為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,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生本課堂。”自此,對于學生的分段、概括段意、列提綱、寫小標題我不再有統一且唯一的標準答案,事實證明,這樣不僅保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,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創造性,還發展了他們在語文學習中的個性。
二、 以點帶線、品詞析句、感受之美
學習課文二、三自然段遠觀、近賞紅樹林美景這部分,我準備抓住段落中“絢麗多姿”一詞,以點帶線,引導學生感受美景。
首先,我讓學生說說“絢麗多姿”一詞的意思。估計學生會用“色彩繽紛、五彩繽紛”等詞語來描述。“來到紅樹林,作者眼前會呈現怎樣一個絢麗多姿的世界呢?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二、三自然段,結合文中描寫,展開想象,看作者眼前會出現哪些色彩?”想象會給孩子們的思維?插上翅膀,結合文本,是讓學生想的有依有據,這樣的想象下,他們的描述一定是合理而豐富的。有孩子會想到:“作者眼前有藍的天,白的云。”有孩子會說:“作者看到了遠處青的山,近處綠的水。”“還有紅的花,翠的葉。”還有孩子會看到“嬉戲追逐的白色浪花和大片大片褐紅色的紅樹干。”······在孩子們的色彩拼湊中,不知不覺一幅海上森林圖形成了,這不正是作者眼前的紅樹林嗎? 學生們看到自己描繪的杰作,一定非常激動,那就趁機讓他們抒發一
下自己的感情吧!感嘆也罷,贊美也好!就讓他們說個痛快!“情動于心,而溢于表。”老師們,在學生心中充滿強烈感情時,讓他們盡情、暢快的表達,不正是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最好的時機嗎?當然,教師一定要在學生用詞不當,表意不清時及時點撥、引導,以真正達到語言表達訓練的目的。
接著,我帶領學生重回文本,品析兩段的語言,細致感受紅樹林的美。 “作者對紅樹林的描寫可不像大家那樣你一言,我一語拼湊出來的。作者寫的是既有條理,又有畫面。讓我們再看課文二、三自然段,看這兩段從字詞到句子到段落安排,哪些是你非常欣賞的?” 學生品賞這兩段文字時,如果有學生抓住“絢麗多姿、盤根錯節、縱橫交錯”等詞語來談感受,我就引導他們結合其所在的句子來深入理解。如果有學生抓住這些句子來談體會,我再引導他們結合這些關鍵詞語展開想象,再通過感情朗讀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表達出來。如“那是漲潮的時候,一片密密麻麻的紅樹林浸沒在海水里,露出一頂頂青翠的樹冠,浮蕩在海浪之中。”我會引導學生抓住這句話中的浸沒和浮蕩兩個詞對比著體會,讀出漲潮時紅樹林景觀的奇特。“一株株紅樹縱橫交錯,褐紅色的樹干彎彎曲曲,盤根錯節,形成一座座立體柵欄,支撐著碩大的樹冠。”我會引導學生抓住“縱橫交錯、盤根錯節、立體柵欄”幾個詞語,展開想象,通過感情朗讀來展現紅樹枝干之大,枝干之多,枝干之密,枝干之力。“我被這幽靜而神奇的仙境陶醉了,好像在夢中走進了神話里龍宮的大花園。”這句我引導學生抓住“陶醉”一詞神游龍宮大花園,讀出作者此時身在紅樹林間的心醉神迷。
學生的朗讀是個性化的,正如《新課程標準》中所說:“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,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實踐。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,體驗和理解。”所以,只要學生劃著在品讀關鍵詞句時能隨著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,情感波瀾的起伏,感作者之感,愛作者之愛,入境又入情地表達,我都會尊重。
出了品賞詞句,如果有學生談到很喜歡作者“由遠及近”描繪紅樹林的段落安排,我會相機提醒:“寫景就應該抓住景物特點,按一定順序來寫。”
大塊色彩感受之后,讓學生重回文本去品詞析句,去感,去悟,去思,去讀,師生仿佛劃著小船暢游在郁郁蔥蔥的紅樹林中,欣賞著她潮漲潮落間她變化萬千的姿態,在此過程又充分發揮文本的示范作用,以讀促寫,扎實推進語言文字訓練。 三、 以點帶面、讀段觀篇、感受之奇這一環節,我將以本單元主題“奇觀”這個點帶動全文的學習,讓學生從景觀、繁殖、精神三方面感受紅樹林的非同尋常。
“紅樹林在世界上被譽為奇觀,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二、三、四、五自然段,找找她都奇在哪?劃出相關的詞句,并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。”(板書:奇)“不動筆墨不讀書”是可讓學生受益終生的閱讀習慣,語文教學中,時刻注意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,不僅能提高閱讀效率,還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,這不正是《課標》所提倡的嗎? 學生再讀課文,從中感受到的紅樹林之奇不外乎以下三方面: 一奇在她非凡的景觀。二奇在她強大的生命力,學生可從課文第四自然段找到這兩句話,從中了解到紅樹林胎生的繁殖特點和遇土則長的強大生命力。三奇在她偉大的精神,同樣學生會從課文最后一段了解紅樹林索取少,奉獻多的無私精神。(板書:生命力強,無私奉獻) 學生充分交流這幾處“奇”的感受后,我來總結:“本文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紅樹林的美,紅樹林的奇。更讓我們感慨的是,紅樹林的可貴不僅在她非凡的奇觀,更在她默默無聞、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,這才是紅樹林對美的最好詮釋。”(板書:美)
對紅樹林由形到神的漸進了解,紅樹林形美神更美的完美形象,定能引發學生對外在美與內在美的深入思考,至此情感得到升華。 古語云:“提領而頓,百毛皆順。”對于課文的教學也是如此,只要教師能抓住文章的關鍵字詞,以點帶線進而帶面展開教學,就能收到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的教學效果。本文教學,我抓住文中“絢麗多姿”一詞和本單元主題“奇觀”兩個點,先帶動二、三段的學習,再展開全文的理解。教學環節由點到線到面漸漸展開的同時,本文知識點,從字詞到句到段到篇層層深入;在品詞析句的過程中,學生的理解、朗讀、表達、想象、交流合作等多種能力一步步扎實訓練。課堂上對學生情感的孕育、積累和表達貫穿于知識網和能力網形成的過程中,三者相機結合,融會貫通使得學生在知識獲取的同時,能力受到鍛煉,情感得到升華,構建了一個立體化的課堂。這就是我最終追求的教學效果。
四、 拓展延伸、從知到行、實現遷移
這一環節,我先讓學生展示照片,交流自己游覽過的風景名勝。
然后布置作業:
仿照《紅樹林》寫一處自己游覽過的風景。 要求:
1、按一定的順序寫,先列提綱再成文。
2、 恰當運用本文所學新詞(縱橫交錯、絢麗多姿、陶醉等)。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:“語言文字的學習,就理解方面說,是得到一種知識;就運用方面說,是養成一種習慣。這兩方面必須連成一貫,就是說,理解是必要的,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。語言文字的學習,出發點在知,而終極點在行。”對這一環節的設計,我站在大語文教學觀的主導思想上,利用各種語文課程資源,拓寬語文學習范圍,課內聯系課外,閱讀結合寫作,引導學生從知走向行,實現知識的遷移。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奧數網微信
ID:aoshu_2003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中考網微信
ID:zhongkao_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