奧數 > 小學資源庫 > 教學論文 >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> 五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> 正文
2014-01-11 13:14:49 下載試卷 標簽:語文教學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
今天,你會上課嗎?
今天,你會上課嗎?
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問教師,肯定會遭遇“不解”乃至“嗤笑”。作為一位教師,最主要的職責就是上好課,這個問題是問題嗎?
答案是肯定的,在新課程改革深入實施的今天,上課越來越考驗著每一位教師的“功力”。
在《中國教師報》的讀者論壇上,有一位教了10多年書的馬老師大倒苦水,也說出了我們的心聲:“我無論怎樣用功備課,怎樣精講細講,怎樣熱心輔導,總有部分學生不買賬。那些厭學者,要么在課上看課外書,玩游戲;要么心不在焉,無精打采;要么懶洋洋地敷衍塞責。任憑老師講得天花亂墜,學生就是無動于衷。我的課堂到底出了什么問題?”
這就是傳統課堂的問題,我看了《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課堂》的文章,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吳剛平認為,高效課堂是相對于“低效”、“無效”以及“負效”的課堂教學而言的。高效課堂的“高效”體現三個指向,即“效果”、“效率”和“效益”的結合。“效果”指教學結果和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度,反映課堂的“扎實”,不能偏離或有悖于教學目標;“效率”指取得的效果與投入時間、資源的關系,追求投入的消耗最低化和取得效果最優化,反映課堂的“充實”;“效益”是教學過程及結果的整體收益,反映課堂的“價值實現”,從整體上能實現學生的發展價值。高效課堂的產生是這三方面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。
高效課堂正是在對傳統課堂弊病的批判與矯正的基礎上誕生的。事實上,不解決課堂效益的問題,只能導致學生的學業負擔越來越重,《作業還是“作孽”》就是一篇聲討傳統課堂的檄文!可誰都知道,傳統課堂有問題,非改不可。可如何改?或者說課改到底是在改什么?我們曾經帶著問題走進杜郎口、聚焦杜郎口,《杜郎口,到底在改什么》,明確向讀者們解答了這個一直困惑很多人的問題。作為高效課堂的策源地,杜郎口給了我們不一樣的課堂。其實,除了杜郎口,河北省興隆縣六道河中學——一所總理聽過課的普通農村學校,也有《不一樣的課堂》,“六道河”和“杜郎口”均屬于相對偏僻的農村學校,他們共同的經驗是首先把學生當成“人”,把課堂還給學生,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;把“教室”變“學室”,把“教材”變“學材”,把“教案”變“學案”,把“教學目標”變“學習目標”,把“講堂”變“學堂”,他們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,通過對話、合作、展示,讓學生真正得到了解放,收獲了成長。
“高效課堂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什么,而不是教師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。所以衡量課堂高效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。”吳剛平這樣強調。
傳統課堂基本是“教中心”,屬于教師課堂;新課堂是“學中心”,屬于學生課堂。傳統課堂是圍繞“教”建構的體系,新課堂是圍繞“學”建構的體系!而從教到學的轉變,不亞于一次大地震。
過去,不少教師盡管也一直強調教師主導、學生主體,強調引導學生自主學習,但是在內心里,或者在課堂行為表現上,總是或有或無、若隱若現地表現出“越位”。課堂上補充補充,總結總結;課下,給不會的孩子“開小灶”;課間,再給大家補補課,出個問題考考大家……與“越位”孿生的總是“缺位”,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、調動學習積極性、開發學生學習能力等教育教學的關鍵環節,教師真正有效的引導還遠遠不夠。
“你的課堂‘還權’了嗎”。針對很多一線教師仍然對如何落實學生主體感到茫然的問題,山東省昌樂二中校長趙豐平給出了非常簡單的4個字:開放課堂。“阿基米德說,給我一個支點,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。我要說,給90后的孩子一個支點,他能把整個宇宙掀翻。90后孩子開放、自信、大膽,他們身上的這些普遍特質,是課堂主體落實最好的軟資源。讓學生學習自主,同時還要管理自主。把研究權和評價權都交給學生,讓學生成為教育創新的主體,促進學生自我設計、自我管理、自我發展,讓學生快樂成長,全面協調發展。”
《教師報》在《李鎮西“突破”》的報道中,引用了特級教師李鎮西的兩節“研究課”,解讀了用不同教學方式上課,達到不一樣的學習效果的案例。
這兩節課,一節是“不講的課”,一節是“講的課”;一節是“自主課”,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,圍繞著導學案自主學習,一節是學生預習,朗讀,教師逐字逐句講解翻譯。為了“檢驗”,次日的早讀,李鎮西突然襲擊,組織前一天上過課的兩班學生同時考試。結果,“不講”的那個班,學生平均分86.24分,而“講”的那個班,學生平均分是71.9分。
從對比中不難看出,“講”的效益抵不上“不講”。這樣的一次測試結果證明,教師講得再生動傳神,都無法取代學生的自主學習。
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劉良華說,“如果說有效地解決知識困惑是一堂好課的標志,那么,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學習,就是一堂好課的最高境界或終極使命。幫助學生是教師的天職,但真正的幫助是讓學生‘擺脫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依附’。”
一堂好課的話題雖然復雜,但還是可以從“復雜”中找出一些“簡單”的要素,比如好課是學生自學的課;好課是動靜結合的課;好課是注重展示的課;好課是師生相長的課;好課是注重情感的課。
幾乎教育領域所有的改革,最終都要回到課堂上。不得不提的是,隨著新課改的深入,杜郎口中學的成功引發了空前的課改“模式熱”,越來越多的課堂模式應運而生。綜觀這些課堂模式,不難看出,課堂流程各有不同,思維主線卻驚人—致:動態學習——情境交流——自由表達——智慧引領。課堂追求也殊途同歸:先學后教,以學定教。
但與此同時,也有人對課堂模式提出了質疑,《教師報》的《中國課改模式“樣本”調查》一文中,一些人對模式最大的質疑莫過于,模式會限制個性,阻礙藝術,妨礙創造。
那么,課堂到底需不需要模式呢?模式能解決課堂業已存在許久的癥結嗎?
對此,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認為,教學有效性是追求的目標,模式是一種必要的措施。采取哪種模式是要服從和服務于教學有效性的,模式也是可變的,有效性才是我們的追求。
事實上,對于目前中國的教師來說,如果不遵循規律,隨心所欲地去展示自己所謂的“教學藝術”,那么這種教學對學生來說就不是藝術,而是一場災難。我們最缺的不是教學的藝術性,而是教學的科學性。而模式就承載著這樣的科學性。
模式只是一個框架,不應該規定所有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細節,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師應該有不同的風格。否則就是模式化。
當我們在倡導模式、強調方法與途徑的時候,請不要忽略了模式背后承載的理念與文化。當我們在強調“少講甚至不講”的時候,請注意少講定位于精講,定位于點撥與引領。當我們在強調改革的時候,要警惕課堂教學改革一味“創新求異”的模式化,而是要回到“先學后教、少教多學、以學定教”的原點,捍衛常識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