奧數 > 小學資源庫 > 教學論文 >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> 四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> 正文
2013-12-20 13:23:26 下載試卷 標簽:四年級 教學理念 教學論文
發現 交流 應用
──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“我的發現”教學談
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進入四年級后,語文園地中的“我的發現”欄目以兩個學習伙伴“小林”和“小東”的對話形式呈現,內容由以前的發現字、詞特點為主,轉向了以發現句、段、篇的表現形式的特點為主。但是,有的教師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的這個內容時仍然按以往單純的辦法,讓學生隨意說一說或分角色讀一讀了事,使這個很有分量的欄目一滑而過,輕描淡寫,教學顯得十分蒼白。這種狀況,在四年級下冊必須得到改善。
我們知道,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。如果說人文性更多是從教材內容上得到體現的話,那么工具性則是更多從內容的表現形式上體現的。假如學習語文,學生只記了一些故事,這樣的語文學習肯定是不全面的,不合格的。我們語文教學,應該讓學生不但學習內容,明白道理,體會情感,感受美好,還要學習方法,學會表達,這是由語文的性質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決定的。而我們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現實狀況往往是重內容輕形式,絕大多數學生不會主動去關注形式,如果教師也忽略語言表達形式,這對今后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肯定不利。四年級上、下冊教材“我的發現”的設計就充分考慮到這種現實狀況,專門針對語言表達形式的學習而設計欄目。該欄目設計切入巧妙,形式活潑,利學利教。
那么,應該如何有效進行“我的發現”的教學呢?筆者建議如下。
一、注重發現,鼓勵探究
從欄目的名稱“我的發現”看,一是強調發現的過程性,二是強調學生發現的自主性。
發現過程就是探究過程。以四年級下冊為例,本欄目涉及了排比、比喻、擬人等修辭表達問題,涉及標點的使用,涉及句子含義的理解、文章主要內容的歸納和習作等方法問題,呈現方式大都由本單元的具體語言材料引入,留下較大的空間給學生自主發現。學生對這些語言例子中進行分析、綜合,抽象、概括出語言表現形式的特點及規律,總結語文學習的方法等。此過程,有一定理性認識特征。但教師千萬不要以為四年級學生小就可以越俎代庖,千萬不要以自己知道的語法術語語法知識來強“教”強“灌”,因為學生沒有親歷發現的過程,空洞地接受語法知識,可能會囫圇吞棗,還可能使語法等問題復雜化,影響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。我們主張充分放手,相信學生,鼓勵學生發現探究。例如,四年級下冊《語文園地一》的“我的發現”是要學生發現排比句的特點,體會排比句的表達作用。教師讓學生讀教材給出的文段后,引導學生自我探究:①讀例文后,發現這段話的句式排列有什么特點?②這種句式讀起來覺得怎樣?當學生有了初步發現后,再讓學生找出本組課文中還有的排比句,引導學生總結,再探究:③你發現這樣的句式,至少由幾個相同式樣的句子組成?這樣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發現,就能探索出排比句的“句式相同,且一般有三個以上句子”的特征。
二、重視交流,重在提升
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水平,也有交流的能力,但是學生水平有差異,程度有區別,若只停留在自我發現的層面上,有的學生可能是表層認識,可能是不全面的理解,還可能是不準確的理解,甚至還有錯誤的“發現”。因此,在自主發現基礎上的交流顯得十分必要。如果我們充分利用好交流環節,學生的認識就能得到矯正、調整、完善,就能得到提升。例如,四年級下冊《語文園地七》的“我的發現”是發現引號的不同作用,有的學生在自主發現中就可能從“和平之花”“搖籃”這兩個詞語中,認為引號表示比喻的意思。經過討論交流,大家發現比喻句并不需要打引號,這兩個詞語雖有比喻意義,但它們使用引號主要表示有特殊的含義。同樣的,關于第二句的“特別”一詞,有學生可能認為是引用上文詞句(《魚游到紙上》“就在金魚缸邊,我認識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”),也有學生可能認為是強調“特別”。經過討論,大家可能相互接納對方觀點,得出“這個引號既有引用的意思,更有強調的意義”。
經過多次交流討論,學生就能進一步總結提煉出“引號有的表示引用,有的表示強調,有的表示特殊的含義”的認識。
三、實踐應用適度拓展
經過自主發現、交流提升,學生對語言表現形式的特點規律有了初步認同,但還不能算內化了,“過手”了,只有再回到實踐中應用,將得到的理性認識具體化,才能使語言表達形式的認識進一步內化。例如,在《語文園地一》《語文園地七》的學習中,學生在理解了排比和引號的特點后,再回到其它課文中去尋找,去判斷,或者寫一寫排比句,打一打標點符號,這樣學生就檢驗了自己的理解。再如,四年級下冊《語文園地八》“我的發現”是總結體會主要內容的歸納方法,通過發現、交流兩個環節,學生可以明白小東的“段意歸并法”的意思,但僅停留在什么叫歸并法是不夠的,只有學生再回到課文中去實踐應用,其理解掌握才可能真正到位。比如,將這個方法應用到本單元課文《漁夫的故事》,學生親自嘗試如何歸并,如何把事情的起因、經過、結果幾部分“合”起來,才能真正獲得歸并法的要義和方法。
在實踐應用中,我們還可能遇到新問題,如本單元《文成公主進藏》的歸納,學生就可能發現用歸并法并不簡潔,而把題目擴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(題目擴展法)。這時,教師應該允許學生適度拓展;主要內容的歸納還有別的方法嗎?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發現、交流、提升、總結。這樣,學生由感性到理性,再由理性回到實踐;實踐中又進一步理性化……這循環往復的螺旋上升過程,實際上就是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的過程。
我們相信,經過“發現──交流──應用”的三個環節,經歷“感性到理性──理性回到實踐”的兩個來回,學生的發現就有質的飛躍,“我的發現”欄目的教學就會有新面貌。
──此文發表在《試教通訊》小學語文專輯十一期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奧數網微信
ID:aoshu_2003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中考網微信
ID:zhongkao_com
歡迎掃描二維碼
奧數學習社
奧數網管方服務號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初三學習社
中考網官方服務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