奧數 > 小學資源庫 > 說課稿 > 小學語文說課稿 > 六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> 正文
2009-11-07 15:02:46 下載試卷 標簽:語文 教師 說課稿
《開國大典》這篇課文,重在表現中國人民對新中國的成立感到無比自豪、激動的心情,而要體會到這一點,對今天的學生來說,又是一個難點。這學期也曾聽了幾節,但是感受的確平平。甚至我對這節課有了一種異議,如此感動人心的時刻,為何總達不到教師預設的效果呢?而就在留仙最優秀的教師授課的過程中,我也是被那種沉悶的課堂氣氛壓得有些氣短,雖然表面上評課時,大家往好處說,但是問題太多,這是大家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,因而我的心是沉甸甸的。看看坐在身邊的先生,只和學生見了幾分鐘的面,就和我一起聽課,真是不知道那樣的一個班,上課的結果會怎樣?
我可以想象挑戰者和被挑戰者的壓力,應該都不小,的確都想精彩!對于第一節課,我不做評述。就把聆聽特級先生的課做個點評,純屬于個人學習的感悟。
【個人感悟】
一、【特殊引題】
課前談話:今天是什么日子?(12月13日)在學生提到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時候,開始播放視頻。教師這樣導入:今天,天氣陰沉沉的,或許是為悼念那些死難的同胞……在這個特殊的時刻,學習特殊的文章,有著特殊的含義。
這三句“特殊”,的確讓人耳目一新,也為下文的場面描寫,埋下了伏筆。
二、【以生為本】
這是一個實力絕對薄弱的群體,對于這些孩子,任何人上課都會覺得有心理壓力。但是,在這節課里,卻絲毫感覺不到孩子平時的問題。因為他們被老師那慈父般的胸懷所感染了,教師時刻給與學生一種親近溫和的感覺,不急不躁的巧妙點撥,全然把學生放在了心理。 在和諧的學習氛圍里,孩子們的情緒高漲。主動學習的精神,讓我感動,我是邊聽邊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:我做到心中裝著學生了么?整節課都是如此,尤其是后進生,在積極的課堂表現里,教師對于孩子的微笑、愛撫,始終走近孩子的柔和之舉,讓我心生敬佩,那絕對不是做給別人看的,那是特級教師穩重踏實、自然的大氣、與眾不同的教學風采。
從始至終,讓我們感受到孩子是在老師的關愛里學習成長的,影響完善學生的人格,也在這節課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。
三、【個性閱讀】
文本的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。自讀、自悟是閱讀的基礎。在這節課里,學生的個性體悟得到了具體的呈現。
張老師這樣啟發學生:“讀書的時候,一定要靜下心來,讀到心里去,這樣才會有自己的感受……”在老師適度的引領下,孩子們讀書的熱情很高,讀書很快進入情境。自然看到了孩子們進行思考和交流的場景。
而在親臨的課堂里,看到這樣的場面,自然不免暗自贊嘆。回顧我們的課堂教學,很多時候,老師沒有讓學生充分地讀,沒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,去加深理解和體驗,從而有所感悟和思考,受到情感熏陶,獲得思想啟迪,享受審美情趣,往往總是以教師自身的理解取代了學生的閱讀實踐。我是邊觀邊思索,也正是老師的靜心潛入的引導方式,才讓我對自己的課堂,反思再反思。
四、【教學結構】
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,學生的認知活動與其原有的認知結構之間關系密切,只有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適合于學習新知的觀念時,有效的認識活動才能產生。體驗的生成也是如此。
在這節課里,我看到了老師的課堂上,是如何構建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教學結構。給與學生巧妙的時間限制,和精妙的問題要求,讓學生歸位交流,在交流過程中,不僅僅讓學生展示結果,而是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是如何出現問題,又如何通過朗讀感悟解決問題的。在這堂課中,以學生與學生間的相互合作交流、溝通、補充,實現了對學習內容的深層次探究。
在此基礎上,建立起的和諧、民主的師生互動、交流、合作的關系,擴大、充實了探究學習的內容。從而自然而然地做到長文短教,重點突出,層次分明。
五、【巧妙生成】
課堂是動態生成的,沒有靜止、固定的狀態。我們把比較多的空間留給學生,還給學生,學生的情感、態度、價值認識的差異變化無疑會很大,并且在認知中的問題流向也不盡相同,這種生成的可能,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做出必要的“現場處理”。
因此,誠如“沒有問題正是問題”一樣,如果教學過程環環相扣,滴水不漏,一切都是事先設計好的,沒有“節外生枝”,沒有“現場處理”的課,絕對不是一堂好課。當然,現場如果處理不當,甚至處理不好,也絕不是一堂好課。具備一定的心理基礎,尤其是好奇心、獨立性、自信感是生成性的前提。這種生成性的發展,可能會改變教師原有的教學設計,但恰恰是開放性設計的一種體現。
在這一節課,針對問題生成的處理,就顯得恰到好處。滲透學習的策略,傳遞人文的關懷。在教師處理梳理開國大典的典禮程序時,采取隨機的給出答案,在這時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停止思考,而是這樣問:“如果你的答案和老師的不一致,就自己找找原因,看問題出在哪里?”這樣一來,學生的思維就被激活了,一下子呈現了良好的生成局面,小組的研討反思的如此熱烈。讓我忍不住再次為之叫好。
六、【情境創設】
課程標準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思想,一種理念,而是這種理念如何通過正確的策略實施轉變為我們具體的,可操作的教學行為,才能對我們的學生產生更為有效的教育影響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 《開國大典》對于有著特定歷史意義的文本,自然有著特殊的情境創設。而老師恰恰就針對當時的12月13日,進行課前的熱身活動。在以往的課例中,很多老師即使運用也純粹就是一個形式而已。而這個環節就巧妙的和當時的真實情況作了相輔相成的映襯,讓學生感悟到這支部隊,在毛澤東主席的帶領下,歷盡戰爭的磨難,開辟了新中國,讓炎黃子孫,揚眉吐氣的屹立于神州大地上。
在進行五十年的閱兵式慶典時,自然和前面的兩個情境,作了一個明顯的對比。這個對比恰恰就讓文本自然的升華了。
在品讀句子“這莊嚴的宣告,這雄偉的聲音,經過無線電的廣播,傳到……傳到……傳到……”時,教師的逐步引導,讓學生的情感得以自然的融合,從孩子們一遍遍有目的性的朗讀里,看到教學重點的至高點,不禁再次為先生叫好!
“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”, 在這堂課中,老師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,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,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,感受到濃郁的語文味。
七、【賞識評價】
“評價,應該是一束賞識學生的靈光,充滿關愛和呵護,真誠地賞識每一位學生的點滴進步,真誠地呵護每一位學生的成長。通過評價,明確前進的方向,評價,應該是一腔感悟學習的情懷。”這是對于課堂評價的最好定位。
在一個有問題差異的孩子,一定是老師和同學們感染了,所以,他總是激動的語無倫次,而老師總是不緊不慢的溫和鼓勵:“孩子,不急,慢慢說,你有了自己思考,老師和同學們都認真的聽著呢……”雖然是普通的語言評價,但是教師走到他的身邊,撫摸著他的頭發,真像一個慈愛的父親,我竟然被莫名的感動了。
畢竟這個孩子需要的就是這樣的關懷和賞識。果然,他在整節課里表現的很積極,以至于后來把建國時間一激動就說成是“10月11日”,不等老師點評,自己立即訂正:“1949年10月1日”。如此親切、明朗的語言,學生聽后怎么會不被感染?又怎么會不大受激勵?于是,學生們躍躍欲試,一個個教學的高潮就如此形成了。
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的評價,總感覺是干澀的,空乏的。只有老師的評價,不流于空洞,而是適當、具體、切實的用語言激勵學生,學生才敢于發言、樂于表達、熱情高漲、思維活躍,課堂才能真正活起來。
八、【反思自我】
反思自己的課堂,感覺自己的基本功還不夠扎實,教學藝術還不夠練達,教學智慧還不夠睿智,教學語言還太單一,因而就給自己的未來有了新的定位。
誠然,教學,應該源于生活的真實。真實,是教學的生命所在。作為教師,只有在不斷的反思探究之中,在不斷的探索改進之中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去實施課程改革,實踐新課程標準。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奧數網微信
ID:aoshu_2003
歡迎掃描二維碼
關注中考網微信
ID:zhongkao_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