奧數 > 小學資源庫 > 教案 > 小學數學教案 >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> 正文
2009-08-11 20:48:35 下載試卷 標簽:五年級 教案 數學
一、 分析教材,理清思路
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、時間、路程的關系之后進行的教學。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系,借助生活原型,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。學好此內容,也為后繼學習做好鋪墊。
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:
1、 知識目標: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;理解基本數量關系;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。
2、 能力目標:通過本節課的教學,培養學生動手操作、分析、推理能力及探索創新、合作學習的意識。
3、 情感目標:通過本內容和實際相結合的教學,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,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。
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,重點是讓學生在“做”中發現規律,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,掌握解答方法。
二、 優選教法,注重學法
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,更是發現、創造的過程,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,主動去探索。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,讓學生做中學,學中做;做中悟,悟中創。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、指導者、幫助者及促進者。除此之外,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,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,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。
三、 優化程序,突出主體
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是:創設情境、實踐探究、鞏固深化、課后小節。
(一) 創設情境
1. 引發思考:每天早晨背著書包來上學,馬路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?(學生們會很快地說出:車多、人多)
2. 播放錄像:注意觀察馬路上的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哪些情況?(在現實的情境中,學生發現了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以下情況:相對、相反、同向)
[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用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,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,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,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,從而完成對新經驗意義的建構以及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。基于此,課始創設了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情境,使學生能主動地在與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學習。]
(二)實踐探究
1、理解意義
(1)揭示課題——相遇問題
(2)制定目標——看到這個課題,你想研究哪些內容?
(教師依學生所說歸納出學習目標并板書:意義、規律、應用)
(3) 聯系生活——提問: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于相遇問題?
(4) 歸納小結——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?
(板書:兩個物體、同時、兩地、相對、相遇)
(5) 教師指出——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“同時”行進的規律。
[數學源于生活,生活中充滿數學,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相遇問題的實例,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,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,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,在這一良好狀態下去發現數學知識。]
2、 實踐操作(小組合作)
(1)利用相遇卡,兩位同學同時從兩端行進,一位每次行3厘米,另一位每次行進2厘米。
(2)每行進一次把數據填入表中。
行的次數 紅色線段長 蘭色線段長 兩色線段長度和 兩色線段距離
1 3 2 5 10
2 6 4 10 5
3 9 6 15 0
(3)觀察表中的數據,研討發現了什么?
[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目的,是讓學生在“做”中感受兩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的運動規律:①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,直至為0,即相遇了;②相遇時,兩者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,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總路程;③因為速度有快有慢,所以,在相遇時,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。學生在活動中把直接經驗內化為知識能力,更好地去理解相遇問題的解題規律。]
3、 應用規律 [小學教學設計網www.xxJXSJ.cn更多數學教學設計]
例:(媒體出示)90頁,例3
(1) 自己選擇學習方式
A 獨立完成(鼓勵用多種解法)
B 借助教材(依據小標題列式解答)
C 請教同學
(2) 指名板演,講解思路
[在例題的教學中,突出讓學生借助實踐經驗解決問題。屏棄了過去的整齊劃一的教法,對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好的學生,讓他們獨立完成;對善于與人交往的學生,讓他們向同學請教;對樂于借助教材的學生,讓他們看書,依提示解決問題,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。]
(三) 鞏固深化
1、 口答:
先說說解答思路,再列式計算——目的是鞏固新知。
小明和小芳同時從自己家出發相向而行。小明每分走42米,小芳每分走48米。經過4.5分鐘兩人在學校相遇(學校在兩家位置之間)兩家相距多少米?(用兩種方法解答)
2、 自選——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,選擇練習題。
(1)練習十八 1、2
(2)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出,甲車平均 每小時行44.5千米,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.5千米。經過3小時,兩車相距多少千米?
3、 編題:
小紅每分跑300米,小明每分跑320米,自己設計運動情況并編題。
[設計開放性的練習,使學生在發散性、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。]
(四) 課后小結
談一談本節課有什么收獲?